图片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10篇(全文)

    时间:2023-09-17 10:01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第1篇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其中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也缩短了两地之间的交通距离,更节约了时间,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航空运输业在运营期间也出现许多飞机失事的事件,使得我国的航空运输公司名誉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公司文化也遭到冲击。为了使我国的航空运输公司能够在危机关头解决问题或者降低风险,目前,航空公司就遇到的危机构建了危机管理模式,以此来对危机进行良好的管理,并将航空公司的挑战转换为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

航空公司;危机管理;管理模式应用

1危机管理的作用

就航空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危机的能力与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都来自于对危机提前制订的管理和转换方案,才能避免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损失。目前,现代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发展越来越活跃,因此制订企业危机管理模式,从危机产生的源头开始防范、预测,就能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制定出应对危机、解决危机的方案,从而加强航空运输公司的防范能力。在管理者获取有效的信息后,将打破航空公司的不利环境,能够提高航空公司危机的解决速度,从而促进航空公司的发展[2]。

2航空公司危机管理模式的应用

2.1危机管理模式转换期间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找到运输出现危机的原因,并查明危机发生的真实情况。航运公司出现危机现象,一定是由某些原因造成的,但在危机已经出现后,航运公司就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此时,航运公司要正视这种现象。航运出现危机主要与消费者使用的产品有很大的关系,也与服务过程联系紧密,需要主要负责人员展开对事件的调查[3]。当然,航运公司遇到的危机还需要进一步转换,工作人员要以公司的信誉为重,主动承认错误,及时的挽救企业面临的危机。其次,要快速的解决危机。由于航运出现危机后,人们需要一个解释或者一个结果,因此,在遇到危机以后,需要相关负责人员快速的解决问题,将解决危机的时间压缩到最短,也减少公司的损失情况。第三,还要让全体员工树立危机意识,当全体员工有危机意识,他们就会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也能从细节处发现问题,解决的速度就会更进一步。

2.2危机管理模式转换的方法

当航运公司遇到危机时,也是其决定命运的时刻,在危机面前处理速度越快,越能占得先机,并为航运公司的发展争取机会。当然,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有不急不慢的工作节奏,要稳重行事,以免出现更大的失误。在转换危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缩减模式,也就是缩减航运公司的经营规模,并将经营的范围逐渐缩小,以免对航运公司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最好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一起,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营。工作人员还可以采用转产模式,即企业在生产的基础上,将企业的发展目标转向第三产业方面,进而扩展航运公司新的发展方向。航运公司还可以采取节源模式,也就是航运公司需要减少能源的消耗,对公司的不必要的开支大量减少,让资金的作用最大化发挥。航运公司采用上述的转换模式,将公司的损失降到最小,使得航运公司能够平稳地度过危机。

2.3成立危机小组,负责实施危机的转换工作

在航运公司面临危机的过程中,需要公司的管理人员加强与全体员工的交流,让全体成员树立危机意识。首先,要在航运公司成立了危机小组,小组的成员必须来自公司的各个部门,这样每一个部门都能了解关于危机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处理方案[4]。其次,还要对成立的危机小组进行培训教育,航运公司可以与相关的危机管理平台链接资源,让培训人员来公司培训,或者航运公司可以选派优秀的危机小组中的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将先进的方法引入航运公司的管理中。第三,还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危机管理培训教育,让员工具备危机意识,从而能够加强航运公司危机管理模式的转换速度与工作效率。结束语航运公司的发展将各个地区连接起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但由于航运公司的特殊性,其发展期间遇到危机的频率比较高。为了能够促进航运公司的发展,需要在危机管理模式的转换方面提高速度,运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危机管理,从而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航运公司的发展能够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孙宁莉.航空公司危机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14:50.

[2]胡浩,徐建伟.中国航空自由化探索的机遇分析———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并购热潮的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62-66+74.

[3]张腾.精益管理是低成本航空运营成功的关键———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案例分析[J/OL].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7.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公司治理

近年来,企业危机事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三鹿事件、德隆事件、创维集团事件等等企业危机事件的爆发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企业危机事件的频繁上演,使得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企业危机管理与自身治理结构的优化。

1 国内外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

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出版《危机管理理论》一书,关于危机管理提出了风险评估、危机预警和避免、危机应对计划等理论,有力的指导了企业的危机管理,同时有进一步向前推动了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21 世纪,危机管理学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基本理论逐渐完善,危机管理学已经作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界与企业界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壮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相对较晚,企业危机管理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呈现一定的滞后性。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学者开始了专门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最早始于两个课题,一个是企业管理失误成因年分析与企业滑坡对策研究;一个是企业危机的预警原理与方法。在通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的归纳和总结了我国企业管理中常出现的几种错误思维,和这些思维导致的企业管理行为失误,并提出了预警和纠正措施。当前国内外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基本上将研究范围定格在危机发生的内外部环境、危机出现的周期规律,扩散的模式以及预警机制等内容,此外对于危机处理中高层领导所发挥的作用也广泛涉及。

2 企业危机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企业危机事件在一些大型企业中爆发的频率较高。危机爆发后大多都引起媒体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从媒体报道来看,矛头大多都指向事件本身和造成的损失,很少对背后的原因进行理性的分析。本文认为之所以爆发危机,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

(1)企业内外部监督失效。内部监督是企业预防各种问题出现的第一道关卡。监事会、董事会、股东大会等组织都有内部监督的责任和功能,这是这些的组织和监督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才造成一些问题和隐患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从而最终造成了企业危机的爆发。例如监事会的监督失效现象。我国一些大型企业普遍采用单层董事会制度进行公司治理,监事会与董事会在地位上虽然平行,但是它的实际监督权并不充分,它对公司的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根本无法与董事会相提并论,他们对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没有任免权,也不能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这就极易造成董事会一意孤行,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董事会中内部"人控"机制长期存在。企业是以制度和章程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理应在制度的规范下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科学决策。但是在当前的企业运营中"人控"因素要远远大于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3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危机管理对策

当企业危机爆发之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危机管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制度和程序的规范下,内部利害相关者才能得以妥善处理。公司应成立危机专案小组,具体实施外部利害相关者治理,通过内外结合的治理模式缓解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冲击,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1)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内部结构的不完善是导致危机产生的根源,例如各种组织监督功能的失效。为此首先应当优化董事会结构。在董事会人员构成中引入外聘独立董事。当前在我国企业中,公司董事身兼数职的现象大量存在,甚至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不合理局面。监督和制约机制大受影响,优化董事会结构势在必行,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公司内部两个完全不同功能的职位,尤其是对于大型上市公司而言,二者职能必须完全分开,进行清晰的功能定位。权力不能过于集中,否则容易造成监管失效和董事长在公司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的现象。最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是董事长与总经理能够相互制衡,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2)强化监事会职能。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监事会对公司决策层的监督,将是有效化解和避免危机爆发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当强化监事会对董事会决策的监督。监事会成员对于企业制定的重大战略应当保有充分的知情权,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情况应当及时报送监事会。同时,监事会成员对于一些决策有权提出质疑甚至否决。监事会应当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审视 重大决策,当企业决策对中小股东权益不利时,可在监事会组织下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在决策制定之前,交由全体股东研究表决。

总而言之,伴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企业危机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企业危机管理也成为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企业中,由于内部体质和公司治理理念的落后导致企业危机四伏。为此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公司内部部门的监督功能有效避免危机,化解危机成为现代企业难以回避的一项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 危机管理 信任危机

近年来在我国市场上不断曝光的商业不诚信事件,不仅大量发生在小厂商、小作坊,也发生在所谓的国际知名品牌厂商,如日本东芝笔记本事件、三菱汽车召回事件,又如亨氏、肯德基牵涉苏丹红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等。这些跨国公司不重视危机处理工作,往往使其由个别产品的质量事故,发展到整个企业品牌的信任危机,并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跨国公司危机事件中的主要失策行为

处于事件漩涡中的跨国公司应对危机的做法尽管各有差异,但也存在相同的失策行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隐瞒真相

面对质量事故,一般厂商首先采取的行动就是刻意的隐瞒真相,说假话。根据现实观察,那些所谓值得信赖的跨国公司在质量事故面前也不例外。

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署就食用含有添加苏丹红色素的食品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受英国食品标准署公布的含有“苏丹红”的食品名单的影响,一些跨国公司如亨氏、肯德基、麦当劳凭借丰富的应对危机的经验,在第一时间纷纷表态,自己在华的产品不含苏丹红一号,中国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这些跨国公司在向媒体公开表白之前,并没有真的去采取措施,监测自己的产品。

2005年5月,雀巢公司在接到有关质量检测部门出示的奶粉碘超标监测报告后,在可以提出疑义、申辩甚至申请复检的15天时间期限内,没有及时警示消费者或是召回产品,而是让不合格奶粉继续在市场上销售。即使在媒体曝光后,雀巢公司所做的却是通过多种途径,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的产品是安全的,拒绝公布不合格产品的具体流向。雀巢公司这种严重漠视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最终导致事件的升级恶化。

在一些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看来,日本社会信任度高,企业讲信用,但日本三菱汽车隐瞒质量事故事件无疑是一个最为鲜明的反例。在跨国公司中,日本三菱汽车的行为称得上瞒天过海,2000年8月,三菱汽车公司承认自1977年起向政府掩盖顾客投诉超过20年,这些投诉有可能会引起产品召回。2004年6月,三菱汽车公司又公开承认,过去几年内该公司发现了更多人为掩盖技术缺陷的案例,其中一些缺陷已被人为掩盖11年之久。三菱汽车公司同时宣布召回1992年至1998年生产的17种型号,包括我国消费者所熟悉的“帕杰罗”越野车。

百般狡辩

隐瞒不住的时候,这些跨国公司的第二个举措则是百般的狡辩,尽力转移消费者注意力。但事实证明,以狡辩来处理危机的方法十分笨拙,真相一旦暴露,无疑是得不偿失。

在“苏丹红事件”中,涉案跨国公司频繁采用“辩”的策略。尽管苏丹红已被许多国家明确列为食品生产中禁用的化学物质,肯德基及其所属的百胜餐饮集团竟然声称,苏丹红属于第三类物质,也就是在动物身上试验可能致癌,没有任何试验表明这种物质会对人体有影响。亨氏(中国)也辩称:“目前还没有特别的证据来证实‘苏丹红一号’对人会造成损害,只是怀疑。”而在英国,这些跨国公司丝毫不存在狡辩的余地,英国食品标准署不仅要求厂家立即召回那些含有添加苏丹红色素的食品,而且还要求销售这些产品的商家立即将其下架,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雀巢公司在其奶粉碘超标事件中同样也用到了“辩”的策略。 对于奶粉,国家标准是每百克碘含量应在30微克至150微克之间,雀巢公司在其产品的外包装上标示的碘含量也是30微克至150微克,但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被发现的碘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的上限以及其自己所标示的范围。这原本是很简单的责任认定,但雀巢公司一度将此问题复杂化。雀巢公司称,“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元素参考摄入量》,儿童碘摄入量的安全上限为每日800微克。因此,上述检测中所提及的碘含量不会带来任何安全和健康问题,因为该产品碘含量微少,比上述安全上限要低四至五倍......”雀巢公司的表现很有点像当年Intel奔腾芯片质量事故危机,一款奔腾芯片在执行复杂的数学运算时精确性有些问题,Intel公司辩称一般用户可能永远不会遇到此问题。Intel公司对待质量问题的傲慢态度激怒了用户,由此引发Intel公司的品牌信任危机。

推卸责任

在“苏丹红事件”中,肯德基的两款产品被查出含有苏丹红一号后,肯德基随即向社会公开发表声明,称对供应商给自己提供含违禁成分调料的行为“非常遗憾”。肯德基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消费者食用肯德基的产品,隐含着信任肯德基能够把好食品安全关,而不仅仅是信任肯德基自己不会往食品中添加违规原料。至于雀巢公司,在其金牌成长3+奶粉被媒体曝光碘超标之后,十分“委屈”地把碘超标问题归于“奶源”。雀巢公司称其原料奶的碘含量不太平衡,而原料奶是从千家万户收过来的,碘含量的幅度比较难控制。而实际调查情况是,雀巢公司的生产流程中根本没有控制碘含量这个技术环节,因此其将责任推向“奶源”是不成立的。

跨国公司失策行为原因分析

一些跨国公司在质量事故面前采取隐瞒、狡辩以及推卸责任等行为,与其跨国公司的品牌形象以及消费者的信赖格格不入,说到底,都是经济利益驱动使然。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由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较高的信息完全性,企业违规行为的代价较大,因此企业比较重视塑造品牌形象,重视长期利益。但在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厂商与消费者或者利益相关者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跨国公司往往会扭曲自己的行为,追逐眼前看得见的短期利益,而放弃了品牌公司应有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法律法规制度存在缺陷

在目前情况下,此类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国家法律不够完善。由于制度缺陷,在涉及跨国公司的经济纠纷中,没有有效处罚办法,惩戒力度不够。虽然我国的《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等法律,为消费者提供了维权武器,但由于其中的一些条款还很不具体,给法律适用带来了障碍。我们的产品在海外市场出现质量问题,面临着几十、上百倍于产品价格的巨额惩罚,而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面临的顶多是“消法”第49条的双倍赔偿。

近年来,消费者身边与食品安全有关系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对待食品安全事件,现实中我国过多地依赖于行政执法,尤其是“运动式”执法,而忽视建立起在制度规则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秩序,忽视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或者是损害人身安全产品的刑事责任的追究。这样一来,即使在一次声势浩大的执法运动中消灭了“苏丹红”,不良厂商的“苏丹白”、“苏丹黑”等照样可以逍遥法外。

在日本三菱汽车召回事件中,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我国法律建设的滞后。尽管汽车召回早已是国际上通行惯例,但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类似法律规定,三菱汽车声明,将按照“消法”对遭到人身伤害的人员履行赔偿责任。这意味着在安全隐患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对我国消费者的退车请求不予理睬。直到后来又陆续发生三菱“帕杰罗”安全事故,经过消费者、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半年多的努力,三菱汽车公司才不得不在中国召回其问题汽车,并展开对受害人的诉讼程序。

早些年日本东芝公司的“东芝软驱”事件则是另一个钻法律漏洞而实施市场歧视的典型。2000年,日本东芝公司由于其笔记本电脑软驱的质量缺陷,按照美国有关法律赔偿给美国用户10亿美元。而在我国,由于法律法规的缺陷,东芝给中国用户的只是一个补丁。“给美国人美金,给中国人补丁”。东芝的区别对待激起了我国用户的义愤,让人们滋生出心底强烈的民族情绪,由普通的质量事故演变成“东芝软驱”信任危机事件,使其品牌信誉度严重受损,市场占有率的每况愈下,先后被联想、IBM、戴尔、惠普等品牌超越。

消费者理性不足

在日本“东芝软驱”事件中,由于日本公司采取市场歧视政策,侵犯了国民的民族情绪,演变成一种法律之外的来自消费者的严厉惩罚。但是,更多的情况是,我国消费者长期以来对国外品牌存在盲目的信任,从国民对洋快餐的着迷中就可看出消费者理性的不足。即使在“苏丹红事件”的高峰时段,麦当劳、肯德基的生意依然有一大批忠实的拥护者,这种着迷简直可以用麦当劳的广告语――“我就喜欢(I'm lovin' it)”来形容。

现实中一方面大量存在这种对洋品牌的盲目信任,另一方面,我国的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时,往往选择默认,没有人出来揭发。这样一来,不良厂商得不到来自消费者的惩罚,往往纵容了其不良行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指出,为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企业诚信,迫切需要“动员易受损害的一方起来捍卫自己的利益”,可谓是一针见血。

政府干预与寻租行为

在我国,由于政府行政机关被赋予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力,由此产生大量“寻租”机会,一些跨国公司经历多年的磨练,逐步熟悉中国市场中的“游戏规则”,一有危机,首先就想到找政府公关。根据媒体报道,雀巢公司在可以申辩的15天时间期限内,暂时把消费者利益放在一边,把公关的重点放在部分媒体和政府部门身上。雀巢公司根据以往经验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产品“召回”损失,但没料到刚经历过“苏丹红事件”的中国媒体和消费者是这样的敏感,再加上互联网的快速传播,雀巢奶粉碘超标新闻一下子就传播开来,政府机构也不得不慎重对待。

刚刚摆脱“苏丹红”影响的肯德基在一次营销活动中,通过教育机构,向苏州市许多小学的小学生广为发放《肯德基儿童营养健康宣传手册》,宣传其健康概念,这本手册解释儿童肥胖原因是由于“许多肥胖儿童平时喜欢吃猪肉、面食……”。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本宣传手册上,赫然标着“苏州市妇女联合会、苏州市卫生局、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肯德基有限公司编印”。当前我国政府行为缺乏自律,同时又缺乏外部有效监督,有关职能部门擅自使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信誉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跨国公司的非公平市场竞争行为,并增加了对不良厂商的惩罚难度。

对企业危机管理的启示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贸易金融化;虚拟经济

一、公司财务概述

1、公司财务概念

公司财务又称公司金融,公司财务活动也即公司金融活动,是指组织企业金融事务、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活动。任何企业只要生存,就要投资、筹资、生产、销售,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资金的收支活动,这些资金的收支往来构成了企业种类繁多的金融活动,以及在组织这些金融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公司金融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处理和协调好这些问题。

2、公司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公司财务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受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基本上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投融资活动,公司金融等同于企业财务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筹资、投资等金融活动愈发重要,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区别就更明显。第一,侧重点不同。会计侧重计量、分析与报告,财务侧重决策和管理;第二,面向时间范围不同。会计面向过去,必须以过去的交易为依据,对过去交易进行确认和记录。财务注重未来,在对历史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侧重对未来的预测和决策,经营业务应不应该发生、发生多少,是财务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三,依据不同。会计依据国家会计制度,而财务管理的依据是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管理层的意图,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享有独立的决策权;第四,目标不一样。会计的目标是真实、准确、科学、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为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和依据。财务管理的目标则是股东财富和利润最大化;第五,结论不同。会计核算受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限制,要有一本“真账”,相对来讲结论是“死的”。而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主要受企业投资报酬率、风险以及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其结论相对来讲是“活的”。明确财务与会计的区别有利于企业避免会计和财务不分,有利于企业构建架构体系,对企业内部运转进行分工。

3、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活动

投资、融资和营运资金管理是公司主要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长期筹资、投资决策及营运资金管理。此外,还包括财务计划和预算的编制、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及公司兼并、收购、重组决策等。公司金融决策的过程就是处理财务关系的过程。

二、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特征

1、贸易金融化趋势明显

(1)贸易金融的内涵与功能。贸易金融是银行在贸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基础上,为国内或跨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的贯穿贸易活动整个价值链的全面金融服务。从功能上来说,贸易金融服务从贸易结算、贸易融资等基础服务拓展到信用担保、保值避险、财务管理等增值服务。具体来说:一是贸易结算是最基础的贸易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国内和跨境的交易结算,促成企业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仍是银行贸易金融服务的起点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二是贸易融资是贸易金融的核心,贸易融资总是与贸易相伴而行,为贸易活动中的各方提供资金支持。(2)贸易金融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发展到特定阶段对融资需求增加,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对融资的需求不同。有的企业到成熟期要扩大产能适应市场,需要增加融资。有的企业一开始运营就需要大量资金。以大宗商品为例,大宗商品产业链上的价值挖掘具有环节多、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企业依靠自有资金往往难以同时支持其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价值创造活动。因此,企业迫切希望通过银行融资,依靠资金的杠杆,实现价值最大化。二是传统的贸易难以为继,需要结合金融市场的衍生工具以获取利润来源。以大宗商品领域的有色金属铜为例,中国是铜的消费大国,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铜的交易市场透明度非常高,单靠传统的买卖价差已经不能维持企业的盈利。然而因为不同市场利差、汇差、商品价格等的不同,企业可以通过期现套利、跨期跨市套利、期权等工具实现收益。三是世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但全球化进程使得金融资源能够重新分配,资源共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金融行业在国与国之间渗透力更加深入。一方面发达国家的金融行业在拓展市场过程中,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模式,贸易金融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相当普遍,通过市场渗透给我国银行和企业带来了范本;另一方面,因为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均衡,企业有动力从资金成本低的区域设法获得资金,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2、虚拟经济规模日益膨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信息技术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急剧扩张。2012年底,全球股票市值、债券余额及金融衍生产品的柜台交易余额合计约771.4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0倍以上。全球外汇市场的日名义平均交易量高达4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左右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相较于虚拟经济的迅速扩张,实体经济占一国总产出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自1947年以来,美国实体经济这一比例从89.5%下降到2012年的79.8%,而中国从1980年的96.2%下降到2010年的89.2%。两个国家的数据说明实体经济对GDP的占比明显萎缩,贡献度有所降低,相应地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膨胀,对GDP的贡献度逐年增大。

三、后危机时代经济新特征下公司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贸易金融使得公司金融活动更加多样化,财务管理的专业深度和广度都需要提升

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内外部交易模式、财务活动更为复杂,财务活动已超越简单的结算和融资。为此,企业更需要嵌套到交易流程中的金融服务,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增加了公司流动资金的管理难度,公司越来越重视对日常业务运作中现金流量及余额状态实时、全面、精细化预测和充分利用。以大宗商品融资为例,相比于传统贸易,大宗商品融资更注重产品方案的个性化设计,从采购、运输、仓储到销售都需要配套不同的金融服务。除传统的信用证、备用信用证、贴现、押汇等常见金融产品外,还涉及期货保值、仓储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一系列金融活动。相应地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要提升到一个高度,不仅要熟悉金融活动本身,还要将金融活动贯穿到业务执行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资金的融通以及风险的可控。

2、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公司财务管理有更广泛的视角和对市场敏锐的判断力

如今的跨境金融活动是在相同的“游戏规则”下,采用相同的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融资者的过程。资本不但能在某一类市场上实现跨境流动,而且能在不同类型市场之间迅速转移。这就使得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之间、国际金融与国内金融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由于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风险的传递速度也迅速提升。面对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公司财务管理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视角和判断力。

四、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1、公司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公司组织架构不科学,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公司缺乏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有些公司组织架构不合理,尤其在民营企业里,产权单一、集中、封闭。企业中高层人员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在核算事务中出现重核算轻管理,重视资金运作和会计结构,轻视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反映到治理层面多会产生如下问题: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三者合一,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这严重阻碍高层管理向职业经理人转移的过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导致决策的经验性、专断性、随意性和非理性。企业的决策通常都是企业主自己说了算,企业主的经营理念、作风、文化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运营: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有些企业即使建立了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由于这种单一产权的封闭性,使之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力资本。(2)企业面临投融资瓶颈,资本运营存在盲目性。企业融资难,加之融到资金后投向使用又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使得资金运营无效。一是融资期限和投资期限不能良好匹配,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使得全盘投资受影响。二是即使资金能基本匹配,但因投资后管理、运营、测算缺乏合理的财务核算监控机制,造成实际投入成本远大于预期。三是缺乏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高层决策失误导致资本运营过分追求规模扩大,不能从战略的高度考虑财务管理,重销售、轻财务,缺乏资金成本、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观念。

2、财务管理的改进建议

(1)构建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企业要在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可持续成长,就应实施规范管理,在其治理结构上尝试创新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比如,进行企业产权的多元化改革,真正形成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形成有效的委托机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有效的委托一关系,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2)科学进行投资决策,完善投资活动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争取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避财务风险:一是进行财务预测;二是进行收益质量的分析和管理;三是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四是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3)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贸易和金融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财务学科,还需要在金融、经济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展,在企业发展中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作者:刘芳 单位: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心愉:公司金融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纪平:论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0(24).

[3]陈四清:贸易金融[M].中信出版社,2014.

[4]成思危:人民币国际化之路[M].中信出版社,2014.

[5]倪国爱、张敏:徽商文化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2).

[6]李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3.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第5篇

国际金融危机过去好几年,不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贸易对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近年来,全球贸易形势和格局正悄然发生改变:全球供应链取代简单贸易成为主流商业模式,贸易金融化趋势明显;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虚拟经济的快速膨胀。这一切都驱使企业适应新的环境,对公司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财务管理;贸易金融化;虚拟经济

一、公司财务概述

1、公司财务概念公司财务又称公司金融,公司财务活动也即公司金融活动,是指组织企业金融事务、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活动。任何企业只要生存,就要投资、筹资、生产、销售,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资金的收支活动,这些资金的收支往来构成了企业种类繁多的金融活动,以及在组织这些金融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公司金融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处理和协调好这些问题。

2、公司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公司财务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受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基本上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投融资活动,公司金融等同于企业财务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筹资、投资等金融活动愈发重要,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区别就更明显。第一,侧重点不同。会计侧重计量、分析与报告,财务侧重决策和管理;第二,面向时间范围不同。会计面向过去,必须以过去的交易为依据,对过去交易进行确认和记录。财务注重未来,在对历史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侧重对未来的预测和决策,经营业务应不应该发生、发生多少,是财务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三,依据不同。会计依据国家会计制度,而财务管理的依据是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管理层的意图,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享有独立的决策权;第四,目标不一样。会计的目标是真实、准确、科学、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为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和依据。财务管理的目标则是股东财富和利润最大化;第五,结论不同。会计核算受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限制,要有一本“真账”,相对来讲结论是“死的”。而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主要受企业投资报酬率、风险以及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其结论相对来讲是“活的”。明确财务与会计的区别有利于企业避免会计和财务不分,有利于企业构建架构体系,对企业内部运转进行分工。

3、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活动投资、融资和营运资金管理是公司主要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长期筹资、投资决策及营运资金管理。此外,还包括财务计划和预算的编制、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及公司兼并、收购、重组决策等。公司金融决策的过程就是处理财务关系的过程。

二、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特征

1、贸易金融化趋势明显(1)贸易金融的内涵与功能。贸易金融是银行在贸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基础上,为国内或跨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的贯穿贸易活动整个价值链的全面金融服务。从功能上来说,贸易金融服务从贸易结算、贸易融资等基础服务拓展到信用担保、保值避险、财务管理等增值服务。具体来说:一是贸易结算是最基础的贸易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国内和跨境的交易结算,促成企业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仍是银行贸易金融服务的起点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二是贸易融资是贸易金融的核心,贸易融资总是与贸易相伴而行,为贸易活动中的各方提供资金支持。(2)贸易金融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发展到特定阶段对融资需求增加,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对融资的需求不同。有的企业到成熟期要扩大产能适应市场,需要增加融资。有的企业一开始运营就需要大量资金。以大宗商品为例,大宗商品产业链上的价值挖掘具有环节多、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企业依靠自有资金往往难以同时支持其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价值创造活动。因此,企业迫切希望通过银行融资,依靠资金的杠杆,实现价值最大化。二是传统的贸易难以为继,需要结合金融市场的衍生工具以获取利润来源。以大宗商品领域的有色金属铜为例,中国是铜的消费大国,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铜的交易市场透明度非常高,单靠传统的买卖价差已经不能维持企业的盈利。然而因为不同市场利差、汇差、商品价格等的不同,企业可以通过期现套利、跨期跨市套利、期权等工具实现收益。三是世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但全球化进程使得金融资源能够重新分配,资源共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金融行业在国与国之间渗透力更加深入。一方面发达国家的金融行业在拓展市场过程中,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模式,贸易金融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相当普遍,通过市场渗透给我国银行和企业带来了范本;另一方面,因为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均衡,企业有动力从资金成本低的区域设法获得资金,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2、虚拟经济规模日益膨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信息技术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急剧扩张。2012年底,全球股票市值、债券余额及金融衍生产品的柜台交易余额合计约771.4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0倍以上。全球外汇市场的日名义平均交易量高达4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左右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相较于虚拟经济的迅速扩张,实体经济占一国总产出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自1947年以来,美国实体经济这一比例从89.5%下降到2012年的79.8%,而中国从1980年的96.2%下降到2010年的89.2%。两个国家的数据说明实体经济对GDP的占比明显萎缩,贡献度有所降低,相应地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膨胀,对GDP的贡献度逐年增大。

三、后危机时代经济新特征下公司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贸易金融使得公司金融活动更加多样化,财务管理的专业深度和广度都需要提升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内外部交易模式、财务活动更为复杂,财务活动已超越简单的结算和融资。为此,企业更需要嵌套到交易流程中的金融服务,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增加了公司流动资金的管理难度,公司越来越重视对日常业务运作中现金流量及余额状态实时、全面、精细化预测和充分利用。以大宗商品融资为例,相比于传统贸易,大宗商品融资更注重产品方案的个性化设计,从采购、运输、仓储到销售都需要配套不同的金融服务。除传统的信用证、备用信用证、贴现、押汇等常见金融产品外,还涉及期货保值、仓储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一系列金融活动。相应地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要提升到一个高度,不仅要熟悉金融活动本身,还要将金融活动贯穿到业务执行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资金的融通以及风险的可控。

2、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公司财务管理有更广泛的视角和对市场敏锐的判断力如今的跨境金融活动是在相同的“游戏规则”下,采用相同的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融资者的过程。资本不但能在某一类市场上实现跨境流动,而且能在不同类型市场之间迅速转移。这就使得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之间、国际金融与国内金融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由于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风险的传递速度也迅速提升。面对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公司财务管理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视角和判断力。

四、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1、公司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1)公司组织架构不科学,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公司缺乏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有些公司组织架构不合理,尤其在民营企业里,产权单一、集中、封闭。企业中高层人员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在核算事务中出现重核算轻管理,重视资金运作和会计结构,轻视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反映到治理层面多会产生如下问题: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三者合一,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这严重阻碍高层管理向职业经理人转移的过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导致决策的经验性、专断性、随意性和非理性。企业的决策通常都是企业主自己说了算,企业主的经营理念、作风、文化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运营: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有些企业即使建立了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由于这种单一产权的封闭性,使之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力资本。(2)企业面临投融资瓶颈,资本运营存在盲目性。企业融资难,加之融到资金后投向使用又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使得资金运营无效。一是融资期限和投资期限不能良好匹配,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使得全盘投资受影响。二是即使资金能基本匹配,但因投资后管理、运营、测算缺乏合理的财务核算监控机制,造成实际投入成本远大于预期。三是缺乏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高层决策失误导致资本运营过分追求规模扩大,不能从战略的高度考虑财务管理,重销售、轻财务,缺乏资金成本、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观念。

2、财务管理的改进建议(1)构建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企业要在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可持续成长,就应实施规范管理,在其治理结构上尝试创新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比如,进行企业产权的多元化改革,真正形成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形成有效的委托机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有效的委托一关系,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2)科学进行投资决策,完善投资活动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争取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避财务风险:一是进行财务预测;二是进行收益质量的分析和管理;三是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四是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3)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贸易和金融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财务学科,还需要在金融、经济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展,在企业发展中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1]李心愉:公司金融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纪平:论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0(24).

[3]陈四清:贸易金融[M].中信出版社,2014.

[4]成思危:人民币国际化之路[M].中信出版社,2014.

[5]倪国爱、张敏:徽商文化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2).

[6]李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3.

[7]李明伟:浅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资金结构优化[A].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T公司 企业 危机管理

一、研究背景

危机(crisis)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人们对其早有认识,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了对有关危机现象及其对策的探讨。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具有破坏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及公众性等特性。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因素,危机同样植根于其经纬之中。美国安然、韩国大宇、中国巨人、三鹿、秦池、爱多、三株等盛极一时的大企业的一夜衰败,每天无数小企业的倒闭,无不透视着企业危机的普遍性及其重大影响。如何认识危机、预防危机,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化危为机等等成为当前所有企业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引用T公司在处置“假药门”事件中的表现来说明企业如何应对危机管理。

二、T公司“假药门”事件回放

北京T公司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历代T公司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T公司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具有300多年历史、享誉中外的知名中药企业,近年来却不断陷入与产品质量、经营形象有关的企业危机中。2011年6月8日,新华社就T公司一家位于昌平区的加盟药店存在欺诈国外游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并引发媒体持续关注这一严重损害企业形象的“假药门”事件。

事件发生后,T公司宣传部部长第一时间接受了采访,但由于缺乏成熟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因此该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所表述的内容明显存在推卸责任、前后不一等硬伤,对于事件的解决反而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9月22日,T公司集团领导进一步解释,违规的T公司药店是一家加盟店,由一名公司退休老职工开设,在欺骗消费者事件发生后,T公司已将该店关闭。相对于T公司旗下1500多家药店来说,一家药店十分不起眼,但正是这个个例,让T公司几百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形象受到威胁。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T公司开始整顿加盟店。2012年2月21日,T公司集团宣布已完成加盟店清理,现在所有药店都由T公司控股或直营,集团并派出了经营、质量和财务人员,进行质量把控;同时,还进行了原料、物料等源头上的质量把控,杜绝了对品牌信誉的隐患,承诺将为百姓提供放心药。

三、T公司处理危机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案例中,T公司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及时接受了媒体采访,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应急处置不及时、宣传口径不当、采取补救措施不力等诸多原因,导致公司在处置危机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T公司在处置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危机意识薄弱、反应速度迟滞

T公司旗下产品和药店早就于2003、2004年出现过多次危机,媒体也就此进行过报道,但是T公司由于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及时吸取教训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危机处理机制。同时,也未对生产、销售流程进行改进,缺乏对下属药店的有效监督机制,最终导致了此次危机的出现。直到新华社报道发出3天之后才向媒体致函道歉;3个多月之后才着手进行加盟店的清理整顿工作;又在进行了将近半年的工作之后,才将所有的加盟店清理完毕。此时已根本无法弥补本次危机带来的影响,对企业品牌造成了严重伤害。

(2)没有主动承担企业应尽的责任

T公司在事件发生后,没有及时主动与受害者进行联系,安抚受害者,商讨赔偿事宜,而是推卸责任,希望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该加盟药店身上。实际上,无论是直营店还是加盟店,在出现问题后T公司都应该主动联系受害者,对他们所遭受的损失表示理解和关注,积极采取措施帮他们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补偿,从而证明自己是负责任的企业。这样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弥补企业形象损失,改变民众对于企业的看法。

(3)缺乏与媒体及公众的主动有效沟通

在充满竞争的商业社会中,谁拥有了消费者,谁就拥有了市场。因此,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必须积极与消费者沟通,以免失去市场。在危机中,T公司自始至终都是被动地接受媒体采访,没有第一时间主动召开新闻会,没有表示出对媒体的尊重,从而也就得不到媒体的理解。

(4)缺乏与政府等第三方部门的有效协作

在危机沟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底线,要时时刻刻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事发后除了T公司自已的宣传部门出来辩解之外,没有听到其他任何对企业有利的声音。而身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北京市药监局、北京市旅游发展委等部门虽然在事后对该问题药店进行了查处,但由于T公司没有及时就此事件与各政府部门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因此各政府部门未将调查结果和采取的措施及时向媒体公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广大民众及媒体对于企业的不满。

危机经常来自企业每天的日常工作,它们也许是长期积累的管理错误引发的,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造成的。具体来说,可能源自于企业外部或内部,也可能是内外夹击造成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部的威胁通过企业内部的弱点和劣势而引发危机。本案例中T公司危机处理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企业自身内部。

(1)缺乏危机意识,形成危机管理误区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字:危机管理;原因分析;对策方案

一、案例背景描述

1.苹果公司简介

苹果公司(Apple Inc.)总部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最初是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Inc.),直到2007年才更名为苹果公司,公司的核心业务是生产电子科技产品,如手机、电脑等。

2.苹果手机售后歧视事件

201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了苹果公司手机维修的“双重标准”。对于出现问题的苹果手机,公司除了少数部件维修外外,其余的是不维修的,直接用来整机交换。但是苹果采用了双重标准,在中国市场上交换的并不是完全的整机,手机的后盖仍是旧手机的后盖。而在美国、英国等,消费者换到的是全新的手机,包括全新的后盖。由此,暴露出苹果采取双重的维修标准的问题,严重损害了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案例分析

1.苹果公司对危机的处理过程分析

苹果公司事件的进展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央视315晚会揭露苹果公司维修骗局,这一阶段事件浮出水面,危机显现。

随着该问题被曝光,危机出现,这段时间无论是苹果公司没有对这个问题给与足够的重视,失去了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

第二阶段是从2013年3月15日到2013年3月29日,在这个阶段中,苹果公司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危机尚未完全解决,事件处于危机后遗症期。

在这个阶段中,虽然苹果公司针对该事件在其官网了两则声明,但声明内容无关痛痒,根本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重大错误。

第三阶段是2013年4月1日苹果公司发表道歉信,至此,苹果公司危机得到缓解。

这个阶段是危机的解决阶段,然而在解决的过程中,苹果公司缺乏的是诚恳的态度和对危机敏捷的反应速度,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影响了苹果公司的品牌形象,更加深深伤害了中国消费者的心。

2.苹果公司遭遇危机的原因分析

导致苹果此次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如:危机管理意识薄弱、企业文化原因等。

(1)公司的危机管理意识较薄弱

在此次危机事件中,苹果公司对危机的处理意识较薄弱,导致事件解决的滞后性。事件刚刚出现时,公司并没有采取一些积极的对策,在众多媒体以及公众曝光出公司的众多违规视频类证据后,苹果也没有以积极的态度来配合调查工作,而且还表现出拒绝采访和侥幸的态度。

(2)没有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苹果公司在进行手机维修时,不更换后盖以降低维修成本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他们没有做到把维护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要位置。

(3)企业文化原因

不管是文化还是企业文化中西方都有着很多差异。西方企业文化的经营理念强调的是“股东第一”,即股东的权益高于一切,然而在中国“顾客第一”才是企业的至上理念。苹果公司作为典型的西方公司,自然奉行的是西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他们对于“顾客第一”的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从根本上说,这种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差异是引发这次危机的首要深层原因。

(4)公关原因

苹果公司贵为手机销售行业的巨头,在乔布斯担任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期间,出现的危机事件。如,苹果总部打人事件等危机事件,然而乔布斯依靠其杰出的公关能力总能成功化解危机。反观此次危机,由于现任首席执行官库克公关意识的淡薄,公关能力的不足,致使事态越演越烈。

三、提出解决危机对策

针对此次危机事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处理原则

坚持“顾客权益与股东利益兼顾”原则。即,在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尽全力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既追求经济效益也追求社会效益。

2.处理程序

分九个步骤来处理此次危机事件。①立即启动危机处理应急机制;②建立危机应急处理专案小组;③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④召开危机处理紧急会议,听取相关部门对危机情况的汇报;⑤专案小组反复研讨,对危机进行认真诊断,形成应急处理报告;⑥迅速向公司董事会汇报,并及时召开新闻会公开向消费者诚恳道歉;⑦立即召开消费者座谈会和临时股东大会,听取消费者和股东的意见,尽量同时满足他们的诉求;⑧专案小组指挥公司各部门立即行动,着手处理相关事宜;⑨对此次危机进行经验教训总结,以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结论

通过对苹果公司“双重标准”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无时无刻都面临着危机,但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如何化解危机。企业由上至下必须高度保持着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密切关注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完善危机应对机制。

在危机发生时,企业管理者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对危机做出反应,制定应对危机,防止危机蔓延的最优对策和方案,重新赢得消费者和媒体的信任及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灵活自如,从而保证的企业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BairdT T oward.a contingency model of strategic risk taking.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

[2]Hermann,Charles F.International Crises: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1972

[3]张峰杰.论的危机属性与管理[J].企业活力.2005(11)

[4]李继红.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危机管理[J].学术交流.2005(08)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第8篇

摘要:以1998—2004年沪深两市首次被特别处理的A股综合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均值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从9个方面的27个研究变量中选取了9个差异显著的变量,建立了危机前(t-2)年的判别分析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各种模型均取得较高的预测效果,尤其是判别分析模型,判正率高达89.29%。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

Tentativeresearchforforecastingmodel

ofFinancialCrisisforComprehensivelistedcompanies

YANGhua

(AccountingSchool,ShandongUniversityofFinance,Jinan250014,China)

keywords:Comprehensivelistedcompanies;financialcrisis;discriminateanalysis;logisticregression;neuralnetwork

Abstract:ThispaperregardsAShareComprehensivelistedcompaniesasitsresearchobjects,whichwerespeciallytradedforthefirsttimefrom1998to2004ofShanghaiandShenzhenstockexchanges.9outstandingvariablesarechosenfrom27about9facetsthroughmeansCompare,paired-samplesTtestandZtest.Fisher’two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TwoLogisticRegressionandArtificialNeuralNetworkareusedtosetupthemodelstoforecastfinancialcrisisofComprehensivelistedcompaniesinthelasttwoyears.Thesemodelsallobtainhigherestimateresults,especially,thepositiverateofDiscriminantAnalysisisupto89.29%.

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典型的是现代公司制,而上市公司又是现代公司制的最高形式。与非上市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有了充足的资金,公司可以增加产品生产、加速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从而提高经营业绩,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变得激烈,部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容乐观,出现了亏损、财务状况异常甚至更为严重的情形,最终受到特别处理甚至面临退市危险,使利益相关者遭受到巨大损失。为防范、化解这些风险,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学者只是研究适用于每个行业的通用模型,忽略了行业之间的不同。HarlanDPlatt和MatjorieBPlatt(1990)检验与产业相关的财务指标、营运指标和产出的变化与公司经营失败的关系时发现,用产业因素调整后的模型事前和事后的分析效果较佳。

本文以我国1998—2004年沪深两市首次被特别处理的A股综合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对其陷入财务危机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以建立具有较高预测率的模型,为证券市场上的利益相关者作为决策时的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学者的行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状况

Altman和Loris(1976)利用净收入/总资产、(总债务+次级债务)/股本、总资产/调整后的净资产、(期末资本-本期资本增加额)/期初资本、调整后的企业历史年限、综合评分等6个指标组成多因素模型对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的40个经营失败公司和113个正常公司构成的样本进行分析,成功率高达90%以上。

Ward(1994)选择了1988—1989年385个企业的数据,发现现金流量指标尤其是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在预测采掘、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的财务危机方面作用明显,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在预测非资源性行业中较为重要。

Pottier(1998)使用1990—1992年48家破产的寿险公司数据,比较了评级和评级变化与总资产、财务比率、财务比率结合评级和评级变化在预测破产方面的作用,结果发现结合财务比率、评级和评级变化的方法比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能更为有效地预测破产。

(二)国内学者的行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状况

国内许多学者都指出,行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是财务危机预警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但到目前,由于样本量的不足,国内学者对这一方面做的研究较少。

张祥,陈梅(2004)选取1998—2003年间55家制造业被特别处理(ST)的公司,通过对单变量模型、多元判别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和比较,发现行业模型的变量选取和预测准确性均有所不同,其模型拟合程度和预测准确性明显高于通用模型,主营业务利润/税前利润和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是具有较强预测性的比率。

梁飞媛(2005)从现金流角度出发,选择机械设备行业为实证对象,从19个现金流指标中用多元逐步判别分析法选择出具有显著预测能力的现金流指标建立典则判定模型和Fisher线性判定模型,模型均取得较高的判正率。

我国学者虽然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都注重借鉴国外已有模型的优点,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建立预测准确率较高的模型。本文也汲取这一经验,分别用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模型。

二、财务危机界定和样本选取

(一)财务危机界定

财务危机的形成并不是短期的,而是有较长的潜伏期,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国外学者对财务危机的界定大都使用破产标准,但破产实质上是一种法律现象,除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以外,还要受政治及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破产法》虽然在1988年11月1日就已执行,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破产,所以国外学者的做法在我国目前阶段是行不通的。

早在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就规定了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条件,1997年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再次提出退市问题。1998年3月16日,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通知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将实施特别处理,简称ST(SpecialTreatment)”。为了给暂停上市股票提供合法流通渠道,1999年7月证监会对连续亏损三年以上的企业实施“特别转让服务”,简称PT(ParticularTransfer)。这两个制度在初期曾对上市公司起过制约和鞭策作用,但是资产重组的魅力和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反而使得ST、PT公司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不仅没有减弱市场的投机气氛,而且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也没有明显增强。2001年2月24日,证监会正式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这是我国证券市场有关退市机制首份具体操作性文件。

本文就以1998—2004年沪深两市在上述文献背景下因财务状况异常(ST)或退市风险警示(*ST)而首次被特别处理的综合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二)样本选取

按照证监会于2001年4月公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规定的行业分类,1998—2004年综合类上市公司被施以ST的共计31家。

以上市时间在同一年或相差一年为配对原则,挑选非ST综合类上市公司作对照样本。如果不满足配对原则,将ST综合类公司剔除。符合配对原则的有28对综合类公司,其中上市时间在同一年的21对,占75%;相差一年的7对,占25%。28家ST综合类上市公司组成危机样本组S1,28家非ST综合类上市公司组成对照样本组S2。采用(t-2)年的数据和指标建立模型来预测公司在第t年是否因财务危机而被特别处理。

三、研究变量挑选及检验

(一)研究变量选取

2002年,财政部等五部门共同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该细则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指标构成。借鉴该财务评价体系,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特点,初步选择与这四个方面有关的19个财务指标组成研究变量。

另外,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选择部分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权结构、股权扩张有关的变量及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关的变量。本研究未将资产规模作为选取配对样本的标准,而是取总资产的对数作为一个变量引入(研究变量及其评价内容详见表1)。

(二)研究变量显著性检验

1均值检验

危机样本组S1与对照样本组S2的研究变量的均值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以利息保障倍数X3的差异最为显著。

2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

根据S1与S2的同一研究变量的配对,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零假设H0均为:S1与S2的研究变量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显著性水平相应P值小于或等于设定的值α,则应拒绝H0,即认为两者的研究变量间有显著差异。本文中设定的α=0.05。

S1与S2的T检验有10个变量差异显著,Z检验有14个变量差异显著(表1)。具体分析如下:

(1)反映成长能力的研究变量作用非常显著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无非是期望能够获得公司股票未来丰厚的现金股利和诱人的股价上涨空间。现金分红、股价上涨都离不开公司的成长。一家没有成长性的公司除了勉强维持现有的状态以外,是无法抽出资金回报股东的。配对样本Z检验显示,所选的体现成长能力的3个变量均在1%水平上作用显著。

(2)反映股权扩张能力的变量作用非常显著

对上市公司来说,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尤其是每股净资产在理论上提供了股票的最低价值。每股净资产决定着上市公司是否会成为ST,即当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时,就会被ST。

(3)反映营运能力、年报批露的研究变量作用较为显著

反映营运能力的3个变量中有2个检验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在张祥关于制造业财务危机预警中发现存货周转率在(t-2)年显著但在综合类上市公司中,S1和S2的差异不明显。

(t-2)年,S1共有15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样本总量的54%;而S2仅有4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仅占14%。

(4)反映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的研究变量作用不太显著

这两类变量在张祥的研究中差异普遍显著,但在本研究的T检验中都仅有一个变量通过检验。说明S1与S2相比而言,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特别是偿债能力没有很大的差别。可见,综合类上市公司与制造业公司相比,对其陷入财务危机具有重要作用的变量是不同的,也反映出研究行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必要性。

(5)反映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资产规模的变量作用不显著

固定资产净值率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和生产能力,S1与S2的该指标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股权是否集中对所选综合类上市公司也没有影响,因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在50%以上的公司,S1有3家、S2有2家;大多数研究都将资产规模作为选择配对样本的标准,本文将总资产取对数后作为一个变量引入,但检验中未发现S1和S2有显著差异。

表1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

配对研究变量T值显著性Z值显著性评价内容

1资产负债率X11.60960.1191-1.38130.1672偿债能力

2股东权益比率X21.77030.088-0.7970.4255

3利息保障倍数X3-1.17390.2507-3.27910.0010*

4长期负债权益比率X4-0.14330.8871-0.09110.9274

5产权比率X51.82640.0789-1.26930.2043

6流动比率X6-1.25510.2202-1.91280.0558

7速动比率X7-1.61690.1175-1.79890.072

8现金比率X8-2.99950.0058*-3.02860.0025*

9固定资产周转率X9-2.7860.0096*-3.4840.0005*营运能力

10存货周转率X10-1.29950.2048-1.27520.2022

11应收帐款周转率X11-2.44170.0215**-2.52760.0115**

12净资产收益率X12-1.46290.155-4.07610.0000*盈利能力

13资产收益率X13-3.6150.0012*-4.23550.0000*

14毛利率X14-1.87380.0718-2.20880.0272**

15净利润率X15-1.71390.098-4.14440.0000*

16主营利润比重X160.42060.6774-0.97920.3275

17销售增长率X17-2.1690.0391**-2.61870.0088*成长能力

18资本积累率X18-4.89640.0000*-4.00780.0001*

19资产扩张率X19-5.37750.0000*-4.16720.0000*

20固定资产净值率X20-0.96340.3439-1.22970.2188资本结构

21每股净资产X21-4.52340.0001*-3.6890.0002*股权扩张

22每股收益X22-5.26060.0000*-4.09890.0000*

23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X230.40750.6868-0.52370.6005股权结构

24前三大股东持股比率X240.84250.4069-0.88810.3745

25审计意见X253.03360.0053*-2.66790.0076*年报批露

26变更事务所X260.62550.5369-0.63250.5271

27资产规模X27-1.2970.2056-1.27520.2022资产规模

注:*、**分别表示在1%和5%的水平下统计显著(双尾检验)

(三)相关系数检验

对在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中作用均非常明显的10个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销售增长率X17与资产扩张率X19的相关系数为0.622,资产扩张率X19与每股净资产X21的相关系数为0.681。他们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6,为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按变量间相关性较小为优原则,经比较,剔除变量X19。经上述研究过程后,最初选的27个研究变量缩减为9个(表2)。

表2筛选后取得的研究变量

研究变量评价内容研究变量评价内容

现金比率X8偿债能力销售增长率X17成长能力

固定资产周转率X9营运能力资本积累率X18

应收帐款周转率X11营运能力每股净资产X21股权扩张

资产收益率X13盈利能力每股收益X22

审计意见X25年报批露

四、实证分析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按照是否具有自我学习功能,可以划分为静态和动态两大类。前者包括Beaver的单变量判定模型、Altman的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及Olhson的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等。动态财务预警主要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神经网络模型和案例推理模型。

本文分别使用静态模型中的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和动态模型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模型。因变量Y为虚拟变量,表示上市公司是否出现财务危机,出现财务危机设为1,没有出现财务危机设为0。

(一)静态方法建模

1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建模

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是一种采用Fisher线形判别函数系数、考虑只有两个变量的判别分析方法。即:Z=c1X1+c2X2+c3X3+…+cnXn,其中Z为判别值,X1、X2、X3、…、Xn为研究变量,c1,c2,c3,…,cn是待求的判别函数系数。

利用SPSS软件,得到的(t-2)年综合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和财务健康模型分别为:

Zs1=-9.6599+0.4149X8+0.7521X9+0.2683X11-3.5073X13-0.3936X17-13.1698X18+7.3110X21+2.3022X22+4.514X25

Zs2=-15.7149+0.7719X8+1.0342X9+0.3585X11-9.3332X13-0.2608X17-14.5654X18+9.7383X21+8.1403X22+3.8693X25

以0为分割点,通过对模型的回代判定预测检验发现,财务健康公司的预测准确率为85.71%,财务危机公司的预测准确率为89.29%。

2二元逻辑回归建模

由二元逻辑回归拟合的方程可表示为:ln[p/(1-p)]=a+∑biXi,其中p是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Xi是影响财务危机的第i个因素,i=1,2,…,m;a,bi(i=1,2,…,m)是待估参数。F值的选择标准是:相应p值小于0.05时引进,大于0.10时剔除。

(t-2)年综合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为:

以0.5为分割点,模型对危机公司的回代判定预测准确率为82.14%。

3静态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建模总结

(1)静态预警方法对危机样本组S1的预测正确率均超过80%,说明预测效果较好。

(2)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比二元逻辑回归建模的预测准确率高3.6个百分点,即在危机前(t-2)年,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对综合类危机公司的预测效果更好。

(二)动态方法建模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简称ANN)是对生理上真实的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及基本特征进行理论抽象、简化和模拟而构成的一种信息系统,具有非线性映射、自适应学习和较强容错性的特点。BP人工神经网络是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学习算法,主要结构是由一个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组成,各层由若干个神经元(节点)构成。

以表2的9个研究变量作为输入点P1,输出点P3只有一个,即因变量Y。隐藏层P2根据公式(2P1+P3)1/2

其中,输入层到隐含层的权值矩阵Wjh(9×5)、隐含层到输出层的权值矩阵Whi(5×1)及最终的BP网络结构分别为:

-2.3319-0.20772.6769-1.73581.8744-4.9816

2.7675-0.42671.14160.99482.267-61.1174

4.504-0.05713.499-1.1188-3.3428-9.6837-35.9874

0.77091.1794-1.84640.40050.8552-2.178-4.8566

Wjh(9×5)=-4.3374-0.3962-1.01510.47254.8495Whi(5×1)=-8.1793BP网络结构=5.6451

1.83551.2923-0.38913.7484.9813-5.9814-83.6816

-1.56180.55896.79491.5336-0.5487-8.8043-46.013

4.27970.0622-2.00311.30712.5699-55.6393

2.29450.7257-0.1975-0.6595-0.6956-12.1154

通过回代判定发现,5家非ST被预测为ST,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为82.14%,与二元逻辑回归的正确率一样,但低于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的预测效果。

五、结论

本文选用9个方面的27个研究变量,通过均值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发现综合类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中,效果最明显的是反映成长能力的变量,这不同于制造业公司,也说明进行某一行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了判别分析、逻辑回归等静态建模方法,又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等动态建模方法。各种方法均取得了较高的预测准确率,但相比而言,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的预测准确率最高。由于我国1998年才开始编制现金流量表,而本研究的跨度较长,研究样本涉及的数据须从1996—2002年,因此并未选取有关现金流量的指标。

参考文献

[1]EdwardIAltmanandBettingLoris.AFinancialEarlyWarningSystemforOver-the-CounterBroker-Dealer[J].JournalofFinance,1976,(4):1201–1217

[2]TerryJWard.AnEmpiricalStudyoftheIncrementalPredictiveAbilityofBeaver''''sNaiveOperatingFlowMeasureUsingFour-StateOrdinalModelsofFinancialDistress[J].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ndAccounting,1994,(6):547–561

[3]StevenWPottier.LifeInsurerFinancialDistress,Best''''sRatingsandFinancialRatios[J].The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1998,(2):275–288

[4]张祥,陈梅.制造业财务预警模型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1–64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绿色经济;绿色经营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金明(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17-04

一、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理念的概述

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公司的本质则在于要有一个比仅仅获取利润和为股东创造财富更高的目标,发挥公司影响力,创造世界真正需要的东西。①这种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和市场利益的追求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责任至于公司而言是其追求利益的一种负担,但是绿色经济的兴起为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构建了新的模式,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创造公司所追求投资回报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完美契合。

(一)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价值理念

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绿色经济时代,作为公司软文化的价值观也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在新的市场竞争中予以调整,将公司的发展核心与生态经济有机契合,通过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理念的重塑,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人文支持。

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价值理念在于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通过调整公司的产业结构和利益模式,促进资源的生态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内在协调,以实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系统性均衡。②公司的价值理念是指导公司发展的风向标,即通过何种经营方式为股东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和实现投资回报,而将绿色经济的模式引入现代公司管理机制,也就是制定和实施公司的绿色管理制度和绿色消费市场的应对策略,通过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市场销售创新来控制当前绿色经济市场的发展机遇。

绿色经济作为引导公司经营与环境达成一种友好共存的平衡状态的经济行为,追求环保、低碳、节能,这种绿色内涵以环境、资源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约束条件,以期实现自然和谐的目标。公司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的架构,从本质上而言,是为公司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价值和资本利益,同时创造一种与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的商业运作模式。③

(二)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核心

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核心在于面对市场经济的绿色发展壁垒,从被动应战到主动应变,创建精细化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机制,自主探索多元化环保发展战略,健全公司的管理制度,在细微之处彰显生态节约的绿色经济价值理念。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倡导高能效、低能耗的生产经营机制。公司作为盈利的市场主体,将绿色经济的低碳发展模式进行投入产出分析,④研究经济效益所得,显而易见,建立在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在政策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都倾斜于绿色经济的竞争中,也可以更好的规避金融风险,顺应构建低碳社会的时代需要。

公司的绿色经营管理系统是以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为基础的生态平衡系统,通过绿色股权监管系统、绿色财务管理系统、绿色清洁生产系统、绿色营销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的架构来实现公司整体绿色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模式既涵盖公司治理结构“三权分立”的各个层次,即经营管理权、决策权、监督权的相互制衡,又涉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内在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通过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调整和公司外在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塑造,践行公司社会责任,实现公司产业经营的绿色改革。在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理念的主导之下,公司在机构组织的监管、发展战略的制定、生产研发体系的调整以及投资、营销等不同环节的绿色管理模式的建立,也必然会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发展及经济格局的绿色创新。⑤

二、制约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发展的瓶颈

在绿色经济的市场体制约束之下,公司若要在全球经济转型的机遇中获取高额的利润回报,必须抓住当前绿色产业发展的契机。但是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本身的市场机制就不规范,加之相关的监管体制的缺失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成为制约企业在绿色经济的资本追逐中提高效益的瓶颈。

(一)公司绿色经营管理尚未形成价值共同体的动态联盟

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得公司必须调整固有的生产经营模式,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有选择的在合作竞争机制中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的自身资源优势和经营管理要素,和其他公司合作建立“价值创造共同体”,这样可以实现更多的利益分配。⑥但是很多公司宁愿独立经营运作,亦不期望通过公司间的协助完成利益机制上的动态联盟,以至于长期的分散经营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淘汰机制中失去效益创造的生命力。

在传统实体经济发展的工业时代,单一的经济组织结构体的存在并不影响经济效益的创造,因为公司工业技术能力的掌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盈利模式和市场运作方式,因而工业经济时代只要有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优良的市场开发机制的配合,公司就可以实现股东投资的利润回报。但是低碳环保的绿色经济时代意味着全新的市场功用特性和效用特性。绿色经济市场以绿色产品为准入市场资格的先决条件,这种社会化再生产的过程更强调信息的整合和技术的创新,以此实现公司产品制造和产品流通的生态生命周期。

所以发展绿色经济,要求公司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针对自身的生产设施、生产技术和财力物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对市场的预测和风险的监控,同其他公司形成有效的利益结构体,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等,改善现有分散的经营管理现状,依靠法律协议的规制发挥优质资源利用的优势,迅速占领当前的低碳经济市场。或许短期内难以看到利益的体现,但长远的发展才是公司战略布局着眼的关键,而这种联盟企业的运作模式既便于公司间集体抵御市场风险,也并不削弱公司本身存在的独立性。

(二)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涣散

公司的股东依靠投资的资本金而具有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话语权。但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公司股权分布多为集中制,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有利于公司决策方向和执行力的统一,但是也使得公司在运作中很容易依照大股东的意志进行市场交易行为,加上科学管理机制的缺失和合理有效监管体制的不规范,使得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时期很多公司内部管理机制涣散,自上而下尚未形成有机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缺乏相互的权利制衡,虽然公司的章程会规范公司的日常运作机制,但是具体实施中规范层次的零散使得公司内部决策层在实践中难以快速应对绿色经济的市场形势变化。

一个管理理念先进的现代公司,其绿色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体现在内部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架构。公司应当突破内部环境的界限,实施自身的绿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绿色治理中的重要职责,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把企业追求的环境和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统一起来,不再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不再以增长速度和利润作为衡量高管业绩的唯一指标,公司的管理层都能自觉自愿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司绿色治理的种种瓶颈也许都能迎刃而解。

(三)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在于创造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实现生态均衡的合理化。绿色经济产业作为新兴的经济模式,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断创新的能力,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到具体的管理措施实施体系的创新,无不蕴含着对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

就技术创新而言,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生态效率的支撑,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依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科研基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高新技术尚未系统化、产业化,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仍然薄弱。公司在鼓励绿色技术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在科研力量和科研经费方面还需加大投入的力度。很多公司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绿色技术对于公司未来立足市场着眼发展的战略意义,依然固守旧的工业经济时代的陈旧管理理念。同时公司在掌控绿色技术的同时,应当尽快将技术投入到公司的产业链中,生产出具备绿色市场规格要求的低碳、环保新产品。作为公司业务流程的重要环节,公司绿色营销模式的构建意味着公司将绿色经济的低碳理念融入到营销板块中,对市场进行切实的调研和考察分析,最终实施营销绿色产品的市场策划方案。

整体而言,目前很多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体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非一朝一夕可为,首先需要的是公司决策层经营管理理念的改变,目标改变,动机和行为也将随之而变,然后将具体的绿色经营管理的措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通过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使企业的长远利益与社会利益以及公民权益实现平衡。

三、构建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制度体系

公司的市场经营行为最关注的是经济效益的转化,无论任何一种经营管理理念的引导,如果单纯只是先进,只是科学,但没有投资回报的可能,公司对此的接受可想而知。而当前金融市场的形势是无论资源、政策、抑或消费市场的消费理念都在向绿色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倾斜,越来越多的生态产业发展的机遇也让企业意识到只有在绿色经济的浪潮中迅速给自身准确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构建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机制的意义在于只有强有力的制度规制才能使公司上下一体,准确应对绿色经济市场的瞬息变幻。Hart在探究深层企业治理时,曾经概括出四种公司绿色治理的模式,即末端治理、污染防治、产品监控和可持续开发,而且由于绿色经营管理体系本身的特质,不同阶段是相互依赖和彼此关联的,不同阶段的资源转换都需要其他环节的彼此支撑。⑦在金融危机短暂平稳的后危机时代,公司构建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绿色经营管理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推进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

(一)转变公司产业经营的理念和方向

绿色经济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司应当认清当下的发展形势,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确立企业未来的发展定位同低碳经济产业的结合,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纳入产业发展的规划之中。

国家目前对于绿色产业经营有良好的政策优惠,也有税收优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资金扶持,通过很多方式支持低碳经济链的延伸。反观之,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不仅仅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应对环保部门的惩治,而且在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金融机构也会审核公司经营方向的信用级别,而且高污染行业的公司社会形象难以取得消费者进行消费比对的信赖。⑧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当前只有转变发展模式,立足于绿色经济市场的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益行业,才能规避投资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公司在进行绿色经济产业经营的时候,不能单打独斗,一味追求独立经营,应注重企业间的协作往来,必要时整合相关行业不同公司间的资本资源、技术资源,结合各方面优势,组建价值共同体的动态联盟,占领绿色经济市场的利润份额。公司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必要的协作可以壮大彼此的规模,也可以将相关的市场讯息、技术讯息进行共享,实现利润的高额回报。

(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及绿色产品创新

绿色经济产业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的革新,进而推进绿色产品的创新。低碳技术意指低排放低能效,有利于减缓污染和降低气候变化影响的技术。宏观上分析,未来国际间的绿色技术开发协作和资本投入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微观上考量,不同行业不同经营体制的企业也都在加快低碳技术的革新步伐。⑨目前我国绿色技术的现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尤其是核心力量的能源技术研究还未形成产业链。国内绿色经济产业经营的很多公司都不同程度面临着绿色技术匮乏的窘境,而与此同时,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科研水准的绿色技术又遭遇资金短缺,无法进行生产实践。

公司应积极应对绿色技术革新所遇到的困难,抓住进入绿色经济产业的机遇,具体措施应包括:第一,公司应当大量引进技术人才,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科研方面的技术改革。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给企业带来新生力量和希望的根本所在。公司可以通过高薪聘请、项目基金奖励或者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不同层次的科研人才。同时在支持公司进行绿色技术研发的时候,还应当满足科研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从科研设施到科研经费到科研讯息的收集分析,都尽量予以方便,整合人才优势,而人才的流动才可以加速高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增强公司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公司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当组建产业部门,着手技术转化工作,改造已有的产业设施或者购置符合规格要求的新设备,从物资角度提供生产转化的条件,这样才可以将技术尽快转化为资本。

(三)完善绿色营销体系

公司绿色营销体系的完善不仅仅是指公司绿色产业的市场投放,还包括树立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绿色产品的市场销售是公司绿色营销的主体工作,不管是采取直销、分销还是促销的任何一种方式都是通过整合绿色营销的不同因素,实现销售目标创造公司的绿色经济价值。而公司社会形象的不断完善,则可以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公司的信任度,增加对企业本身的关注,信赖公司的绿色产品质量,这是很重要的品牌财富,而品牌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效应远非于此。⑩

公司的产品营销首先要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而研发部门的工作方向则来源于营销部门的市场调研。公司在对绿色消费市场进行分析之后,整合相关市场调研数据所做的定位直接决定了公司未来的绿色产品的品牌方向。其次,绿色产品的营销手段多样,可以依靠媒体的力量进行推广,也可以借助于已有的销售渠道展开营销工作。让消费者了解到公司绿色产品的优点、特质,进而借助产品试用、有奖销售等等一系列方式激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而鼓励消费者进行相关产品的绿色消费。{11}

公司品牌形象的建立依赖于公司绿色产品的质量,也得益于公司树立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形象。公司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而存在,它也不可能脱离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与联系。只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例如慈善行为、社会捐助行为等等都会增强人们对公司的信赖,也会潜意识带动公司绿色产品的销售。

(四)建立绿色财务系统

公司绿色财务体系的架构是为了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公司的资本资源,协调公司内部财务与外部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公司的绿色财务系统的运转状况,企业才能对绿色产品的研发、生产成本、销售业绩和各项利润进行科学的比对分析,获取不断发展的机遇。公司的绿色财务支持决定了公司的绿色产业的盈利目标。

公司在构建相应的绿色财务系统时,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财务人员的培训,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工作能力,也是为了提升员工的自我素养,杜绝内部腐败滋生的可能。其次,良好财务体系的完善得益于财务规范的本身。公司应当建立科学的财务结算制度,必要时聘用专业的会计事务所或者咨询公司进行相关业务的指导。再次,公司还应当正视投资风险的存在,在进行财务规划时,充分考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以及生态风险等各方面,兼顾公司管理经营的各个层次。{12}最后,公司应当实施绿色会计审查的相关措施。通过对公司收支的审查,公司可以充分了解公司的资产运作情况和可以调用的资本金进行绿色产业规划,也可以进一步借助于公司财务报表的公开,吸引社会公众关注,为企业的绿色融资和绿色信贷提供财务支撑。

结 语

在金融危机暂时平稳,经济慢慢回暖和复苏的后危机时代,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模式的重塑对于公司抓住当前绿色经济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公司经营管理不同层面的基础性构建,最终建立适合公司自身壮大和发展需要的绿色经营管理体系,也必然会给公司带来利润增长的同时提升公司的绿色竞争力。

注释:

① [美]德鲁克.公司的概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5-45.

② 林国建、宋伟.企业绿色经营管理系统架构探析[J].前沿,2009,(05):63-65.

③ 佴永松.绿色经济颠覆公司治理的价值观[J].董事会,2005,(05):6.

④ 郭海芳.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0,(03):6-37.

⑤ 李效林.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绿色管理体系[J].今日财富,2010,(02):150.

⑥ 杨玥、文淑惠.工业化阶段基于企业联盟的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02):49-50.

⑦ [美]图尔特·L·哈特(Stuart L.Hart).资本之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0-70.

⑧ 唐洋、阳秋林、张彩平.环境会计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01):81-83.

⑨ 欧训民、张希良、王若水.低碳技术国际转移双层博弈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234.

⑩ 林国建、宁艳.绿色文化管理的战略思考[J].中国商贸,2011,(03):101-103.

{11} 杨渝南.企业实现绿色营销的路径分析[J].中国市场,2011,(05):41-4.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危机管理 中国特色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的危机回顾

2007年LG翻新机事件随着全国媒体的不断报道与挖掘,各种负面消息纷纷曝光,从LG冰箱翻新、LG空调翻新到LG彩电翻新,小作坊做出大品牌,LG旗下的各类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也迅速下滑。翻开跨国公司行销中国的历史档案,我们不难发现,LG翻新机事件,不过是跨国公司众多信任危机个案中最新的一个。2006年9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在日本SK-Ⅱ品牌的多项化妆品中,查出禁用成分铬和钕。2007年3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不合格产品中达能旗下的依云矿泉水因“细菌总数超标”榜上有名。据粗略估计,从2001年至2007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遭遇到的危机多达100多起以上,造成的损失也达到100亿人民币以上,包括沃尔玛、宝洁等众多著名跨国企业,都未能幸免。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危机的原因分析

1.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不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些差异,就难免会在中国碰壁。例如,耐克广告片“恐惧斗室”中出现中国龙和中国人形象被美国篮球明星勒布朗・詹姆斯轻松击败的画面,引起消费者的一片愤慨,耐克也在舆论的压力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干预下,不得不做出书面道歉,并停止播放该广告。这类危机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对中国的文化风俗不甚了解。

2.制度差异

相比西方社会,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框架底下,存在着许多制度层面的差异。不熟悉这些制度,就不能在这个市场正常经营下去。例如,沃尔玛在全球都没有建立工会的先例,所以在进入中国十年后,沃尔玛仍拒绝建立工会,漠视劳工权益,被称为建立工会的“钉子户”。鉴于沃尔玛,藐视中国的《工会法》的行为,上海市一度拒绝沃尔玛进入。2006年7月29日,沃尔玛不得不在福建晋江店建立了第一个工会。这充分说明,对中国独特制度的理解和尊重,是跨国公司行销中国的必修课。

3.标准差异

在转型的中国市场中,许多行业、产品标准还不完善。即使制定了标准,也可能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而与国际通行的标准有一定距离。这就要求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之前,认真学习这些标准,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否则,一旦出现“在国外没有问题,在中国却行不通”的超标情况,就很被动了。

4.民族情感

在消费者行为学领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指的是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偏见和维护民族经济的现象。譬如,早两年中国消费者对日货的抵制,就是典型的例子。跨国公司应努力避免消费者对其品牌产生抵触情绪,尤其要注意在品牌传播的过程中避开那些敏感话题,以免伤害消费者的民族情感。例如,在日本丰田霸道的广告中,出现了石狮向霸道汽车敬礼的画面,引发人们对卢沟桥事件的联想,极大地激起了民族情绪,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指责甚至抨击丰田公司的行为,给其品牌形象带来了相当负面的影响。

5.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品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作为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佼佼者,跨国公司更应特别注意产品质量的监控,“能力越强,责任越大”。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洋品牌”还存在着各种产品质量问题,危机的爆发也在所难免了。例如柯达LS443数码相机存在黑屏、镜头无法伸缩、曝光过度等,都属于质量不过关的情况。

三、建立跨国公司危机管理的5S机制

1.危机防范方面,广泛学习,细致准备(System of precaution)

防范,是跨国公司危机管理的关键;学习,则是防范危机的重点。只有从过去到现在、从南方到北方、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这个特殊市场的显规则和潜规则,跨国公司才有可能摆脱危机的烦扰,从而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全面了解中国的宏观环境,并及时关注国家新政策的颁布;其次,要仔细研究中国的行业标准;再次,要注意把握中国消费者心理,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最后,要注意构建与媒体的和谐关系。

2.培养危机意识,时刻准备(Stand by)

培养危机意识,跨国公司必须充分认识到危机随时可能发生,对任何突发事件,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准备的要点包括:建立专门的危机处理小组、制定各种危机处理的备选方案、确定具体的危机公关行动计划等。此外,要想在危机来临时做得不被动,光有危机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及时捕捉企业危机征兆,及时为各种危机提供切实有利的应对措施。这包括:第一,组建公关危机管理小组,全面清晰的对企业可能面对的各种危机进行预测,对企业所有的员工进行危机培训,在危机结束时,能够及时调整公司的各种行为,重新塑造公司美好形象。第二,建立危机警报体系,确定危机级别,大致分为三级:由于产品或者包装、服务不够规范、消费者使用产品不当等引起投诉的一般性事件;产品质量问题引起消费者投诉,媒体与政府介入查询调查的紧急事件和产品质量问题致消费者死亡,新闻媒体的暴光,严重损害组织形象的谣言,各种司法诉讼的重大事件。第三,确立处理程序和实施细则,当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通过什么样的程序进行有效处理,确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这是危机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是组织实施危机管理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3.危机发生,反应迅速(Swiftly respond)

在危机发生后48小时~72小时内是企业披露危机事实并制定解决方案的最好时机,超过这个时限,危机就有可能失控。越早沟通越有利于企业抢占信息传播的先机。对危机的反应速度,体现了一个公司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它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企业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对危机的判断与定性,是信任危机,是品牌危机,还是服务危机,或是产品危机?了解后,立即表明自身对事态的立场,取得公众与媒体的信任,避免被媒体和公众不着边际的猜疑。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时代的信息,既不能回避,也难以掩盖,必须积极地进行正面引导。

4.面临危机公关,需要态度诚恳(Sincerely apologize)

只有敢于承担责任的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尊重。作为危机公关,诚实、信用、坦诚是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危机公关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但有些跨国公司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非但没有以诚恳的态度与消费者沟通,并承担应有的责任,往往会给市场以不负责任的印象,给消费者留下极坏的印象。另外,在危机发生之后,对反面意见进行打压,并将持不同意见的人树立为自己的敌对面,采取进攻式公关在中国的环境中是不智之举。卓越的企业都明白,危机公关的核心在于用真诚和低姿态理顺民意,赢回民心,而不是进攻。

5.理智的应对媒体,安抚经销商,危中寻机(Seeking chance)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危机不仅仅是危险,同时也是机遇。当危机来临的时候,企业若能以诚恳的态度、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不但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还有可能给消费者留下负责任的良好的企业形象。借助媒介是指通过与危机有关的信息,减少损失,及早控制事件向不利的方向发展,稳定受害人员及其家属的情绪。应对媒介主要是接受其采访和提问。举行新闻会和接受媒体采访给公司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沟通机会,使媒体真正了解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企业正在采取何种弥补措施等。

参考文献:

[1]游昌乔:应对信任危机的5S原则[J].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7(3)

[2]林景新:中国式企业危机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9

[3]阳翼:跨国公司中国管理的5s模型[J].牛津管理评论网,2007(9)

[4]郑成武:媒体危机公关5S通用原则[J].中国行政管理,2007(6)

    相关推荐

  • 长期汽车租赁协议【最新4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协议,签订协议可以保障自身的权益不被侵害。写协议需要注意哪些...

  • 开发武术课程资源,优化小学体育教学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树立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阶段,结合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创...

  • 50句关于令人失望的个性化朋友圈文案

    50句关于令人失望的个性化朋友圈文案  擦干眼泪是为了看得更清楚。离开后,我发现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所...

  • 妇联工作总结及规划_社区街道妇联工作总结

    2010年是全党全国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工作的重要一年推动社会主...

  • 小升初必背英语短语

    小升初必背英语短语编者小语:小升初的.压力始终贯穿于六年级的学习生活,为了成功升学,准备好每一门科目...

  • 使用 siRNA、miRNA 模拟物和 pre-miRNA

    有文献报道,当等量的miRNAimit和pre-miRNA进入体外或体内时,pre-miRNA可以更...

  • 简洁的唯美励志的语录49句

    简洁的唯美励志的语录49句我会等在这里,等你回来说需要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唯美励志的语录49句...

  • 处暑句子长句优美段落

    处暑句子长句优美段落处暑如期来到,问候不能太少,卷起祝福风暴。心情天天美妙,工作生活都好,祝你处暑快...

  • 国学诵读

    第一篇:国学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第一周——复习上册晨读内容 第二周——国学经典名句wùyǐlâijùrã...

  • 家长开放日听课心得体会

    家长开放日听课心得体会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

  • 忧伤唯美句子集锦49条

    1、站在静美的大自然面前,天空,深邃,湛蓝;山峰,巍然屹立;雪山,洁白,如玉;大海,平静,无垠。2、...

  • 精选6份试用期结束申请全职工作报告

    7份试用期结束申请全职工作报告员工试用期结束转正申请报告如何撰写。经过试用期的工作培训,相信你对工作...

  • 日月潭导游词(精选15篇)

    日月潭导游词(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经常需要写导游词。事实上,导游词...

  • 中班防溺水安全教案

    中班防溺水安全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

  • 高铁上风景诗集80首

    描写风景的优美诗句(精选90句)无论你在学校还是步入社会,你一定都看过经典诗词。诗歌充满音乐美。句子...

  • [人间真情的作文500字]人间真情-六年级作文500字

    人间真情,人间有真爱,在世间所有的情感,真情难辨,也有真情温暖着你,下面是的人间真情六年级作文500...

  • 68句悲伤爱情语录

    68句悲伤爱情语录  吐是用来数钱的,不是用来推理的。如果你触摸它,你就会得到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

  • 朗读经典的《品味生活》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高十班的周xx。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阅读经典,品味人生 》。国庆假期...

  • 包容(记叙文)(小编整理)

    第一篇:包容(记叙文)包容 包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能使人格得到升华。一曲“优美”的下课铃声,...

  • 新娘订婚致辞简单

    第1部分:期中委托书细节摘录管理规定绩效读诗警示备注影评人狄子贵:白居易宣言新闻稿批准叮当协议,并发...

绿色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